B
白喉是由白喉棒狀桿菌引起的急性細菌性傳染病,主要侵犯扁桃體、咽、喉、鼻,偶爾侵犯其他粘膜或皮膚,有時侵犯結膜或陰道。白喉棒狀桿菌釋放的特異性細胞毒素可引起特征性的損害,即不對稱周邊炎性的假膜。
咽或咽扁桃體白喉在喉部有由輕至重的疼痛,并伴有頸部淋巴結一定程度的腫大和觸痛,中度和重型病例出現標志性的頸部腫脹和水腫并擴展到氣管粘膜,進一步發展可造成氣道阻塞。鼻白喉可表現為輕型和慢性,伴單側流涕和表皮脫落,隱性感染多于臨床病例。發病一周后,毒素可引起心肌炎伴心臟傳導阻滯和進行性充血性衰竭。遠期可能造成與格林-巴利綜合征相似的神經病變。非皮膚白喉的病死率為5%-10%。
初步診斷依賴于觀察到不對稱的灰白色假膜,特別是當假膜延伸至懸雍垂和軟腭,同時伴有扁桃體炎、咽炎、頸淋巴結病或血性鼻涕時。損害的細菌學檢查可用以明確診斷。如果強烈懷疑白喉,在等待進一步結果時應抗生素和白喉抗毒素的特異性治療,即使實驗室結果是陰性。
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急性細菌性呼吸道傳染病,嬰幼兒多見。病初起病隱匿,臨床表現類似感冒(打噴嚏、咳嗽、可伴有低熱);刺激性咳嗽在1~2周內逐漸轉為陣發性,發作具有以下特征:反復、劇烈的咳嗽,表現為無吸氣間隔的反復咳嗽,可伴有特征性的啼聲或尖銳的吸氣哮喘。陣發性咳嗽一般在排除澄清黏液后結束,常伴有嘔吐。6個月以內嬰兒、已接種疫苗的兒童、青少年和成人通常沒有典型的哮咳或陣發性咳嗽。
百日咳病程最長可達2~3月,故名百日咳。但百日咳的病程不一定恰好就是一百天,短的幾天,長的兩個月,一般4~6周。
丙型病毒性肝炎(以下簡稱“丙肝”)是以血源性傳播為主的傳染性疾病,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(Hepatitis C Virus, HCV)后,慢性化率為55%~85%[1,2],一般人群感染20年后肝硬化發生率為5%~15%[3],肝硬化患者的HCV相關肝細胞癌(HCC)年發生率為2%~4%[4]。